“和朋友聊到想吃火锅,打开App,立马看到附近火锅店的推荐”“手机还是锁屏状态,提到某品牌,打开手机后到处都是该品牌的广告”此前,#为什么App总是知道你想买啥# #手机真的会偷听吗# #手机是否会偷偷地监听#等话题在网络上讨论热度超千万。这表明,尽管目前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领域的法律和法规逐渐完备,对App的监督管理力度持续收紧,但仍有不少网友对自身的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泄露而感到担心。
那么,App“偷听”是不是真的存在?聊什么就推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近日,全国政务新媒体法律及新闻素养高级研修班上,在探讨网络和数据安全法治化以及数字时代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等问题时,业界专家对备受网友关注的以上问题再次用现场实验给出了科学解释。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偷录虽然在技术上能轻松实现,但是成本高、效率低,存在高昂的法律风险,且通过实验检测并未发现哪款App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将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何延哲介绍,一旦手机被“偷听”,手机耗能会异常增加,出现掉电过快、发热发烫、CPU和内存占用高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如果手机处于“偷听”状态下,其耗电速度会比一般的情况快27%左右。
如果App进行“偷听”,超过1分钟会作系统切断,难以维持长期偷听状态。
多款App同时“偷听”也是没办法实现,因为麦克风权限只能被当前位于前台或最后使用的App占用,而且同样受到1分钟内会作系统切断的限制。
大数据和AI专家刘鹏也表示,App偷听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从商业收益和成本角度来看,监听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以智能语音行业某头部公司的语音转写成本为例,市场售价10元/万秒,服务成本2元/万秒。假设App每天有效偷听1小时,偷听成本0.72元/人日,日活一亿的App每日成本0.72亿,一年成本为263亿,而如果按照每天偷听24小时来算,年成本更是高达6307亿元。如此高昂的监听成本,就决定了现实中难以有哪种商业变现模式能以“偷听”方式产生收益。
然而,为什么手机用户会感觉被App“过度了解”“偷听监听”?何延哲分析,所谓“偷听”可能是用户对个性化推荐的误解。App根据获取到的信息,对用户平时使用习惯做多元化的分析,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内容和广告的个性化推荐。“画像越多维,广告投放越精准,转化率越高,App就会实现盈利。而无数次的推送中,总有几次押准的,当人们注意到某些巧合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其归因于被偷听。”
刘鹏表示,“实时竞价”作为目前互联网广告广泛使用的流量交易方式之一,广告平台会主动向各类客户(如电子商务平台)发起询问,实时明白他们是否对该广告位感兴趣。以用户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接收到的电商广告推送为例,这并非代表着电子商务平台与这些社交平台之间有数据交换。实际上,这只是广告平台将众多广告曝光机会同时发给需求方,各方通过实时竞价的方式达成交易并实施推送。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法院判决显示,广告个性化推荐结果并不代表App实施监听。2021年12月,某短视频博主散布“VX被监听,1分钟教你关闭”等未经核实的内容,被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侵犯原告名誉权。法院认为,个性化广告慢慢的变成了了互联网广告的一种很常见的模式,发生广告个性化推荐结果并不代表App实施了监听。平台是按照每个用户的浏览偏好、使用记录等进行收集和标记,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广告投放。
尽管被“偷听”可能源于误解或心理作用,但用户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却真实存在,国家和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时代的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也极为关注。
经梳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均涉及算法的详细治理规则。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
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中,都对数据安全的保障做了相关规定。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中明确提到,个人信息处理者应该依据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隐私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另外,今年11月24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对信息茧房、热搜榜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大数据“杀熟”等六个方面的算法治理。通知要求,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用于内容推送。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
虽然正规的APP偷听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国安部微信公众号曾发文提醒,智能手机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可能会引起手机内重要信息数据被窃取,还有可能变成移动“”,持续录制并向外传输周边声音或图像。
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多地网警曾提醒防范手机被“窃听”,并列出了具体措施:
苹果手机:1、关闭麦克风权限:打开隐私与安全性点击麦克风将没有有关要求的APP关闭。
2、关闭APP隐私跟踪:回到隐私与安全性菜单点击跟踪关闭允许APP请求跟踪。
3、关闭共享iPhone分析:回到隐私与安全性菜单点击分析与改进关闭共享iPhone分析。
安卓手机:点击设置隐私广告与分析打开限制广告跟踪点击重置广告标识符即可。
警方提醒:大家要从规范的应用市场下载经过安全检查的App,注册App账号时,非必要的个人隐私不提供或简化提供,发现App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方式